亚洲精品在线视频_免费午夜福利在线视频_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天堂中文字幕在线

巴文化

巴文化 我們共同的基因文化

信息來源:巴中文聯(lián)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8-06-29 11:08

1

  一、巴中是巴文化的故里,巴文化是巴中的基因文化,它是與楚文化、秦文化、蜀文化并列的遠古文化
  巴中文化傳承上以巴文化為主,巴文化是在融入了中原的秦文化和楚文化后,最后成了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
  (一)巴中先民屬于古巴國丹陽巴人 古巴國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氏族王國。巴蜀研究會張秀研究證明,巴人發(fā)源在秭歸和江陵之間的丹山,巴中先民屬于丹陽巴人,是經(jīng)漢中通過“米倉道”逐漸遷徙過來,然后建立了古巴國,而重慶“巴縣”江州叫“巴子國”,是兩支巴人。巴中和巴州在唐代以前是通用的,唐詩中例子比比皆是,更早如《三國志》中張魯敗潰巴中,張飛于巴州智擒嚴顏等史實也足以證明?!鞍蛧焙汀鞍妥訃笔莾蓚€概念,古巴國得名比巴子國還要早一些,大約在夏代末期建國。武王伐紂中的“巴渝舞”也不是指重慶(渝),而是閬中的渝水(當時閬中屬于古巴國)?!鞍陀逦琛敝械摹鞍汀焙汀坝濉笔侵搁佒械挠逅桶椭械墓虐蛧c重慶沒有任何關系,這些都能從資料和歷史考證出來。
  (二)巴文化是巴中區(qū)域文化的母體 巴中在巴文化區(qū),巴文化是一種遠古文化,它后來被強大優(yōu)秀的漢文化吸引和同化,成為了華夏文化的同體,巴文化的文化特質(zhì)在今天的巴中人身上似乎感受不深。這給巴中開發(fā)巴文化帶來了一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上的困惑,也給一些人認識觀念上帶來了障礙。實際上,巴文化是巴中歷史文化發(fā)育、生長的母體,它是巴中文化的根,在這棵“老樹”上后來又生長發(fā)育了米倉古道(盛唐石窟、巴山背二哥)文化、紅色文化、名人文化等繁茂枝葉。多年來,因為巴文化考古遺存不清晰的原因,很多人對巴文化能否作為核心文化做大做強感到懷疑,缺乏巴中的巴文化自信。這是一個需要辯證看待的概念,文化產(chǎn)業(yè)的開發(fā)可以進行移植和借用,美國借用“熊貓”和“花木蘭”成功做好文化產(chǎn)業(yè)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在同為巴文化的區(qū)域,別人沒有做起來的,如果我們可以借勢搶先一步,占領“巴文化”開發(fā)的高地,這是文化發(fā)展的一個策略。認清巴中在巴文化發(fā)展上的優(yōu)勢和劣勢,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(fā)展之路,巴中的任務主要在于突出特色,做強優(yōu)勢。
  (三)巴中是巴文化資源豐富的積淀區(qū) 巴中是巴文化資源豐富的積淀區(qū),是巴文化的核心傳承區(qū),是以巴文化為先導,巴蜀文化融匯的多元聚居區(qū)。巴中的巴文化資源非常富足,是巴文化的核心傳承區(qū),也是以巴文化為主,巴蜀文化的融匯地帶,巴人在山區(qū)以漁業(yè)文化為主,所以說巴人豪放、豪邁、大氣、勇武,而蜀人以平原為主,是農(nóng)耕文化,帶有一種休閑、安逸、安閑、祥和,還有一種小農(nóng)的經(jīng)濟意識。巴蜀文化的差異就在這兒。
  二、巴文化具有“忠勇節(jié)義、豪放包容”的精神和寶貴品格,諸多歷史遺存、文化形態(tài)、社會習俗、生活方式等均可佐證,其核心要義尤需肯定和倡導
  巴文化具有“忠勇節(jié)義、豪放包容”的精神和寶貴品格,從古至今,巴文化如巴江、嘉陵江、漢江源頭生生不息跌宕無止,巴中大地上,隨處可見的巴文化符號元素,無不彰顯著巴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  (一)巴文化具有“忠勇節(jié)義、豪放包容”的品質(zhì) 所謂巴文化,就是歷史上巴國、特別是巴人或巴地創(chuàng)造的文化。巴文化是一個極其具有個性和特點的區(qū)域性文化,它富有特質(zhì)的精神大體上反映在哪幾個方面呢?這個問題非常值得研究,我們本地有學者把它概括為四個字“忠勇節(jié)義”,總結得非常好?;蛟S我們還可以再補充一些,是否可用“忠勇節(jié)義、豪放包容”8個字來概括,這里初步提出來供諸位商討指正。下面我們舉例對之做些簡要的闡述。
  說巴人或巴文化具有“忠勇節(jié)義、豪放包容”的精神和寶貴品格,這是有充分的依據(jù)的。我們可以舉歷史上著名的巴渝舞作為例子來加以詮釋。商周之際,武王伐紂,號稱有八百諸侯響應參加,基本來自西部尤其西南地區(qū),其中主要有八個盟國: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盧、彭、濮。這在《尚書》里記載得很清楚。周武王的這八個國家或盟邦都在西南地區(qū),其中蜀在川西平原,其余至少庸、彭兩國就在大巴山周邊。據(jù)很多學者研究,巴就是彭。在川東一帶,歷史上有不少帶彭字的地名、水名和器物名。如閬中有彭道將池、彭道魚池,開縣、云陽有彭溪,巴中所在的渠江流域板楯蠻也與彭密切相關。我們知道賨人是巴人主要支系,又叫板楯蠻,板楯就是木楯牌,是一種防御性軍事裝備,又寫作楯排、彭排,楯是其本名,板楯是就其材料而言,彭排則是因為是彭人的武器。這是一個英勇善戰(zhàn)的族群,并以其用優(yōu)質(zhì)堅硬的木頭制作的楯牌或彭排著稱,因而聞名天下。可見板楯蠻或賨人就是《尚書》中隨周武王伐紂滅商的彭,彭人或板楯蠻居住生息的地域很寬,不僅廣泛分布于大巴山以南的巴中以至整個渠江流域,而且在大巴山以北的漢中等陜西南部也很多,通過蜀道就可以方便地與關中地區(qū)的周人聯(lián)系結盟,出兵參戰(zhàn)。
  巴人這次參加武王伐紂立了大功,而且表現(xiàn)極為突出而富有特色。《華陽國志》等史書說:“武王伐紂,實得巴蜀之師,著乎《尚書》。巴師勇銳,歌舞以凌殷人,前徒倒戈,故世稱之曰:‘武王伐紂,前歌后舞’。”可見前歌后舞、英勇豪放的巴人,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殷紂王的軍隊,迫使其臨陣投降,此事因而載入《尚書》這一古代最重要的典籍,彪炳千秋。史書又記載,西漢初年,板楯蠻“亦從高祖定秦有功,銳氣喜舞。帝善之,曰:‘此武王伐紂之歌也’,乃令樂人習學之,今所謂‘巴渝舞也’?!边@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渝舞的由來。打仗與跳舞,現(xiàn)在看來風馬牛不相及,但兩者的結合實際上正是古代軍禮文化的傳統(tǒng),毫不足怪。打仗要唱歌跳舞,以提振士氣,威壓敵方,古代就是這樣的。古人打仗是很講禮的,雙方一定要站好陣,鳴鼓也就是奏樂才能進軍,決不能隊都沒有排好就進攻。堅守這樣一個古代的軍禮,這是歷史上很多民族的普遍傳統(tǒng),在有的民族中一直流傳到近代。如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蘇格蘭人都要整齊列隊吹著風笛,穿著花裙子,敲著鼓去沖鋒陷陣。所以巴渝舞實際上就是源于我們賨人的古老的軍樂軍禮傳統(tǒng)。以賨人為先鋒的滅商一戰(zhàn)打得非常漂亮,史書記載就說,賨人歌舞引領的部隊,在甲子那一天上午一仗就把商王朝滅掉了,仗打得很痛快。到了漢高祖時,我們知道秦末漢高祖劉邦是被分封在我們巴蜀漢中的,當時的漢中在地理風俗上都與巴蜀同域。漢高祖以巴蜀為其王業(yè)之基,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還定三秦,帶領軍隊悄悄地從故道那邊繞過去攻打關中地區(qū),擔任前鋒部隊的又是我們渠江流域的巴人——板楯蠻。仗又打得非常漂亮,漢高祖很興奮,就下令宮中的樂人,也就是當時從事音樂歌舞方面的專業(yè)工作者,專門學習和演出巴渝舞,成為國家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目,影響傳襲甚為久遠。巴渝舞的史實,實際上反映了巴民族是一個非常優(yōu)秀而富有文化特色的民族,不僅很勇敢,而且很可愛,很豪放,很有藝術感。這么優(yōu)秀的文化,老實說,如果我們不去弘揚它,那就真的對不起老祖宗了。巴文化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一種充分的忠勇堅強,豪放樂觀的精神是非常有感染力的,今天如能將之融入文學藝術作品,一定會非常感染人。
 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,就是文獻當中記載的巴將軍蔓子的感人事跡。據(jù)說巴國一度曾經(jīng)出現(xiàn)過內(nèi)部動亂,就請鄰邦楚國派軍隊來幫助平定,當時就講好條件,一旦平定以后,巴國就送三座城池給楚國作為酬謝。楚國很強大,很快就把平定動亂的任務完成了,就來要賬了,直接找到責任人巴蔓子將軍,巴蔓子明確回答,國家的土地是不容丟失的,我可以用自己的腦袋來酬謝你,但是國家的城池沒辦法給。說罷就當場自刎,以頭謝楚。楚王大為感動,他說,假如我的臣下都這樣忠勇愛國,還要人家的城來干嗎?!所以馬上就命令以上卿之禮,安葬巴蔓子將軍的首級,上卿相當于執(zhí)政大臣,以這樣一個崇高的禮節(jié)來安葬了巴蔓子,巴國也同樣以國葬來葬了巴蔓子。巴蔓子將軍表現(xiàn)的,無疑是堅貞愛國、有義有節(jié)、大智大勇的精神,實際上是反映了一個族群的精神和崇高的氣節(jié),毫無疑問是傳統(tǒng)文化當中的精粹,是我們今天該弘揚的。
  從“包容”這個角度來看,巴文化也是可圈可點的。巴地和我們整個四川一樣,歷來就是一個移民進進出出的地方,其文化猶如一個大型水庫,水來自四面八方,又流向四面八方,在開放中形成動態(tài)的融聚。歷史上的四川,曾經(jīng)有過至少五六次大規(guī)模的移民,小的就難以計數(shù)了。古代最后的一次大移民就是湖廣填四川,這之前,由于明末農(nóng)民戰(zhàn)爭,明王朝與清軍的戰(zhàn)爭,后來又是吳三桂的大規(guī)模叛亂及清廷的平叛,前后戰(zhàn)亂好幾十年,四川人口喪失殆盡。據(jù)清朝初年政府的統(tǒng)計,當時全川人口總共只有8萬多戶,省城成都到處斷垣殘壁,甚至有虎豹出沒,省政府不得不搬到閬中去辦公長達十幾年,所以現(xiàn)在在成都基本上是以后移民的后裔,找不到清朝以前的土著人了。但在成都遠郊的龍門山地區(qū),我們還有一批土著。巴中的情況也類似,既有作為人口多數(shù)的外來移民,也有一定數(shù)量的土著。昨天我來的時候,和巴中文管所的汪所長同路,汪所長說他對此做過調(diào)查研究,認為他們汪姓就是土著,我想應該有道理。需要指出的是,在我們巴蜀地區(qū),歷來有不排外、兼容并包的精神,這與巴蜀歷來就有很多移民的史實和傳統(tǒng)相關,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文化品格。因為如果是一個區(qū)域是開放的,其人民來自四面八方,又從這里走向四面八方,這個區(qū)域一定是充滿活力的。從系統(tǒng)論角度說,這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(tǒng),因為按照系統(tǒng)理論,封閉的系統(tǒng)是沒有生命力的。所以我們巴蜀文化為什么能夠源遠流長,充滿活力,并形成傳統(tǒng),根本原因就在這里。什么叫傳統(tǒng),傳統(tǒng)就是生生不息,傳之久遠的一個文化系統(tǒng)。這和我們巴蜀文化的品格、特質(zhì)是密不可分的,所以我們巴文化毫無疑問也是具有這樣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性格。
  (二)巴中民俗中處處可見巴文化印痕 《辭源》對米倉道的解釋:“自南鄭經(jīng)米倉山為入蜀要道,路皆險峻,古代用兵自陜?nèi)胧瘢喑龃说?。”又載:“武王克殷,封其宗姬于巴”。《閬中志》載“蜀王伐苴,秦惠王借救苴伐蜀滅巴”。筆者認為:滅國并不一定就能滅人,巴人的后裔仍可以以另一種身份存在今天的巴蜀之間,它的文化則如巴江、嘉陵江、漢江源頭生生不息跌宕無止。保存到今天的一些古老習俗如“巴渝舞”、“耍草龍”、 ?!鞍宥?凳)龍”、打“耍鑼”、取火用火鐮(紙媒創(chuàng)石取火)、穿“腳碼子”、燒鼎鍋做飯、堿灰汁點魔芋、杠端公(巫教)的“攆梅山”、“過刀橋”、“跑川花”、熏蠟肉、堂屋門上掛“吞口”、正月十五“燒格蚤”,高寒山區(qū)的刀耕火種,14歲以下兇死之人不入老墳園,(以四疋木板為棺,名火匣子)“葬”入石巖的習俗:平昌之河流冠名有“巴河”(原名南江河)、通、巴兩江匯合后名“巴江”(見譚其驤《商時期全圖》)、巴水河、巴渠;以山冠名者有大巴山、巴嶺;以人或事冠名者有巴渝舞、巴山背二哥、巴峪關、巴蠻子、巴志、 巴巖洞、巴蔓子、巴掌、巴不得、巴結、鄉(xiāng)巴佬、巴蜀、下里巴人、巴籠、巴笆、巴靈臺(有乾隆時期的“巴靈臺賦”);以動植物冠名者有:巴蛇、巴戟天、巴豆、巴茅、巴巖香、巴魚、巴巖姜,還有把露出嘴外的牙齒叫“獠牙”等。又如《后漢書》載:“巴郡閬中夷(賨,以下同)人(板楯蠻),作弩射白虎”?!栋椭葜尽份d:“漢王發(fā)夷人伐“三秦”。同樣是把原巴國一帶的人稱作異人(夷人)。此外,各史均記有“東漢末張魯擁有漢昌”等等,能影響全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。都與古巴人后裔不無關系。巴中至今保留著的一些建筑、生活用品比如吊腳樓、吊鍋、吊罐、風車、磨子等,尤其是石板屋(在今南江光霧山風景區(qū)還有實物原型,這個石頭建筑文化和今天恩施一帶石板屋可以形成巴文化的呼應,應該特別注意。)、壘房等。這一類的文化記憶應該是很多,但是需要去進一步研究和挖掘。
  巴文化相融于大巴山子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(chǎn)活動之中,它依附于具體的物事,并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其存在方式是多樣化的,比如說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,有出口成章的民間俚語,有無處不在的民間方言,有千百年不變的民風、民俗、民情、民歌,有充滿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生產(chǎn)工具和生產(chǎn)方式,有成為非遺文化的傳統(tǒng)工藝和工匠,還有一些蜿蜒于崇山峻嶺中的古道,掩藏于山野中的古建筑、古廟、古碑、古跡、遺址等等。正因為有這樣的存在方式,所以它生命力強,我覺得巴文化重點在這里,特色也在這里。這些存在就是巴文化的符號元素。
  三、巴文化是古代地域文化,又是現(xiàn)代文化,是發(fā)展的文化,是開放的文化
  巴文化一直鮮活在老百姓口耳相傳中,它不斷融匯其他文化,隨時代發(fā)展而歷久彌新。
  (一)巴文化一直就鮮活在口耳傳承中 巴文化從時間來講是古代遠古文化,但從地域來講它又涵蓋了古今,幾千年沉積和傳承下來,社會、生活各個領域都有一些有巴文化特色的東西。比如說著名的“薅秧歌”便以文化的形式積淀下來了。這樣的文化傳承在衣食住行當中都有,比如說吃臘肉、鹽菜,這是很典型的巴中山區(qū)特色。巴中還有一個最典型的東西——魚辣子,唯有巴中喜歡把魚腌制起來,弄到辣子醬里面,可以長年累月地保存,這在吃當中也體現(xiàn)了巴文化的一種沉積。還有一些即將消失的比如說行頭,過去穿的釘鞋,防滑的腳碼子文化;巴中背二兒哥特殊的背架子,還有丁字杵,這些都是在“米倉古道”上行進的,背二哥貨隊運輸隊跟我們絲綢之路的商隊,是可以并列的。表現(xiàn)在語言上,巴中的方言土語,其他地方都沒有,只在巴中在流行,而且到今天還一直鮮活在老百姓口中。
  (二)巴中歷代民間文化無不反射著巴文化的光芒 漢中大道等幾條古道接通了南北文化和經(jīng)濟動脈,使巴州的民風民俗、農(nóng)耕科舉、文化形態(tài)、生存環(huán)境都發(fā)生了深刻變化,南北文化融合后,演化成具有巴中本地特色的風情民俗。巴中的民間故事、民間歌謠、民間諺語和歇后語、背二歌中均有體現(xiàn):“耍鑼鼓”(“十八換”、“大開門”、“野貓過橋”、“翻山鉸子”),以及巴地風情濃郁的嗩吶曲等等。這在巴中傳統(tǒng)戲曲中反映更明顯:川劇《趙瓊瑤四下河南》、《滴血珠》、《盤山》等等,都為巴人精神的延續(xù)和米倉古道的文化內(nèi)涵增添了很多閃光的亮點。
  (三)紅軍文化是巴文化在近代一次華麗轉型 巴文化就是巴國、巴人、巴地,在長期的社會生產(chǎn)勞動中所創(chuàng)造的一切的物質(zhì)和精神財富的綜合。巴文化在氣質(zhì)上是豪放的,在性格上屬于進攻型的。這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巴中人,最初巴人助武王滅商紂在陣前跳“巴渝舞”讓紂兵倒戈,是這種勇武精神的感召,當年那么多巴中人義無反顧參加紅軍,因為他們傳承了巴文化豪放進取的精神。所以說“紅軍文化”也屬于巴文化,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脈相傳的,正是因為有我們“巴人”寧舍頭顱不舍城池的性格,那么多巴中兒女轉戰(zhàn)全國,為新中國成立拋灑了自己滿腔熱血。
  四、取精用弘,倡導巴文化,既要走出去,讓世界了解巴文化,又要走進來,增強巴中人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。
  對巴文化我們要有自信,還要有一種使命感、緊迫感。巴文化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巴中最具特色的資源,面對這樣極其豐厚而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,巴人的子孫應責無旁貸地保護和傳承好。我們要對以巴文化為源頭的文化資源有全方位的認識,深刻認識它對于一方發(fā)展的經(jīng)濟社會價值,并使之從資源有效轉化為資本。
  (一)搶救性發(fā)掘和保護實物或非遺文化遺存 巴中屬于巴文化的中心區(qū)域,如何弘揚巴文化,如何打造和發(fā)展巴文化,我認為這個首先還是要從考古從文物從實際當中抓起,比如說民俗的一些東西,民俗的是農(nóng)業(yè)文化、音樂文化、商業(yè)文化,還有民俗的一些婚喪嫁娶,這一些東西我們應該及時的給予一些搶救性的保護,去挖掘它。比如說我們民俗文化那一塊兒,農(nóng)村現(xiàn)在很多東西快要瀕臨滅絕了,如說風車、蓑衣、鋤頭現(xiàn)在都要換代了,這一些東西逐漸逐漸消失了,我們能不能把這一些東西搶救性的征集回來,建立民俗博物館,這樣才能夠把這種文化現(xiàn)象保留下來。第二個還是要與國家同步,實行蜀道文化的申遺,通過申遺來打造巴文化的一些景點,按照米倉古道的線路文化,以金珠串玉的辦法把巴中五個縣區(qū)的一些歷史文化景點把它串起來。
  (二)找準巴文化的代表符號 巴中巴文化遺存很多,關鍵是我們?nèi)绾伟堰@些東西集中到一起,用什么符號來展現(xiàn)我們的巴文化,要拿得出來貨,才能讓別人信服。比如廣漢的“三星堆文化”,眉山的“三蘇文化”,根本就不用爭議。巴中拿什么東西來擺,如何來擺這個東西,如何讓大家承認你這個東西。我們要把巴中方方面面的“文化”集中起來,展示給世人,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,這樣才有說服力。如何有效地將巴文化擺出來、造出來、提升出來,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并且承認,才是最重要的,才能行之有效地將巴文化發(fā)揚光大。我們現(xiàn)在應該提煉一個巴文化的主題元素。迄今為止全國對巴文化的主題元素還沒有,現(xiàn)在既然要打造巴文化,就應該提煉巴文化的主題元素,讓外人一來就知道這個地方是“巴文化”的中心,來了之后有東西看得到摸得著。應該建立一個政府主導的長效機制,讓巴文化在學術界引起爭論,我們要有目的性的,通過學術討論、學術研究要把這些形成成果。有爭論才有注意。推廣“巴文化”不應該只在巴中,應該要走出去。
  (三)整合資源,響亮打出巴文化名片 巴中代表巴文化的東西到處都有,只是老百姓不知道是文化,也就流失了。要在這個“巴”字上做文章,立足巴中的“巴”字,需要把我們巴中本地的東西挖出來。城市景觀打造當中也要體現(xiàn)巴文化元素。比如說廣場、石壁、道路、山川等復古命名,或標明是巴地遺址。整合資源,以巴文化為主要核心,實現(xiàn)資源共享。盯住國際市場,可以書籍、光碟、圖片等保存遺跡或民俗并盡可能推廣開去。
  (四)搭建平臺,引領示范,形成良性互動 作為文化工作者,要有本土文化的自覺和踐行,要用筆去記錄,要用鏡頭去記錄,要用現(xiàn)代的傳媒去展現(xiàn)、留存并發(fā)揚光大。現(xiàn)在的重點是關注巴文化的存在及存在形式是什么,如何更好地把這些文化加以收集、整理、挖掘,展示出來留存下去?,F(xiàn)在人們對巴文化的認識已經(jīng)有了開始,重要的是缺乏平臺和引領?,F(xiàn)在不僅僅是策劃一檔節(jié)目或一期欄目了事,而是要有一個長效機制,一個平臺讓巴文化的研究持續(xù)下去,這也是一個關鍵。不能說今天我整一個“熱說”巴文化””熱過了就冷了。我覺得關鍵現(xiàn)在我們?nèi)狈ζ脚_缺乏引領,現(xiàn)在有人在熱愛這個也在研究這個,但是你沒有平臺沒有支撐,人家就研究不下去。讓研究巴文化、熱愛巴文化的人有話可說,有地方說話。還能夠把形成的東西能夠保存下去、傳播開去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  (五)用文藝作品推介巴文化 這兩年,巴中電視臺文化旅游頻道辦了一個叫《說古道今》的欄目,主要挖掘巴中的歷史文化,對巴中的文史和民俗作了一些介紹,這樣的做法很好。巴文化是巴中的基因文化,它已經(jīng)滲透進巴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里,流淌在每一個巴中人的血液里?;蛭幕瘜σ粋€地域、民族的發(fā)展影響深遠,它在民族、地域的品格、人文精神等等各方面都起著引領作用。在今天,我們來討論巴文化的傳承,可以從兩頭來走。一個是理論研究,這應該是文化專家和民俗專家的使命,沉下去,深進去,找準定位,找到零點,形成專著,讓世人信服。另一方面,呼吁巴中的作家們要有使命感,更要有創(chuàng)作的故鄉(xiāng),要以文學作品的方式把我們的基因文化巴文化推介出去。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文學史上比比皆是。??思{一生都在寫他那郵票大小的故鄉(xiāng)。一個好的作家,往往不是那種動不動胸懷世界的,而是由很小的開口進去后再寫出來的作家。像魯迅的小說,基本上是他故鄉(xiāng)發(fā)生的故事,沈從文的如是,莫言的如是,張承志的如是,史鐵生的如是,賈平凹的也如是,而余華寫得最好的小說,也是跟他童年有關的小鎮(zhèn)生活。童年的一些東西像烙印一樣,深深地刻寫在了這些作家的寫作史上。邊城之于沈從文、高密東北鄉(xiāng)之于莫言、商州之于賈平凹、地壇之于史鐵生、西海固之于張承志,都有地理學和精神學的符號意義,這不是偶然的事情。一個作家的經(jīng)驗和處理經(jīng)驗的能力,必然是跟他的童年記憶、少年記憶有關。隨著作品的走出,越來越多的人會熟悉“巴文化”,熱愛“巴文化”。
  “文化引領發(fā)展、文藝傳播巴中”,我們應該組織力量深入發(fā)掘、全面梳理文化資源,摸清本底,從中發(fā)掘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,以之融入、滲透到各類產(chǎn)品、產(chǎn)業(yè),提升其品質(zhì)和附加值。其次,梳理出富有特色的亮點,作為文化產(chǎn)業(yè)尤其是文化創(chuàng)意、文化旅游、文化體育等產(chǎn)業(yè)的生長點,形成特色文態(tài)與業(yè)態(tài)、形態(tài)和生態(tài)有機結合、四態(tài)一體的良性發(fā)展格局;第三,提煉出底蘊深厚、魅力獨特的文化符號體系,尋求實現(xiàn)巴中文化的世界表達,打造城市和區(qū)域特色品牌,從而整體提升巴中鮮明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。

閱讀:6334  【字體:   
回到頂部